Saturday, July 07, 2007

尋找天使
走數小時山路求學
原住民教育盼春天
報導:陳艾琳

歐陽濟緣(左起)與主持人陳薇薇,分享深山裡孩子們的曲折感人求學故事。華人有一句話:“再苦不能苦孩子,再窮不能窮教育。”
但是對原住民來說,苦孩子、窮教育,是一個他們沒有能力去改變的現實。
這一次,天使是否聽到這群小孩所發出的求助訊息呢?
在沙巴雨林深處的地區,沒有水電供應,交通不便,醫療也缺乏。在貧苦線上掙扎的山地原住民,打破原始宿命的唯一出路,就是教育。
然而,一直以來卡達山杜順族(Kadazan Dusun)原住民孩子的教育,看起來卻像一株先天不足的幼苗,隨時都可能面對夭折的命運。
相信大家都沒有想到深山裡的孩子,年紀才只是進入小學的階段就要老早起身,自己照顧自己。
沒有在校留宿者,就需要風雨不改地走上數個小時的山路來回學校上課。要不然他們就得擠在宿舍裡的小小空間,一起讀書、寫字、吃飯和睡覺。有時生病了也沒有人照顧,更沒有父母在身旁可以撒嬌。
這裡的孩子常常上課幾天就缺課,因為要步行回家拿米。倘若家裡還有米,他們才能帶來學校吃白米配鹽巴,否則的話就必須餓肚子……。這種種求學苦頭,又有多少人嘗過?
雖說沙巴州是我國第二大州,蘊藏著豐富的天然資源,然而,它卻也是我國最貧窮的一州。集居了32個族群的原住民,在人口上佔了優勢,卻在經濟條件上處于弱勢。
我國獨立至今50年,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准漸漸提升。只有原住民,到今天依然被困在深山裡,走不出來。
歐陽濟緣;想讀書須看機會憐憫孩子求助聲

在封閉的雨林深處,孩子們的求學意志,卻如斯堅定你是否願意獻出一份愛和關懷?過去七年,歐陽濟緣與慈濟志工們,經常深入各個山區推動原住民教育工作,也惋惜它們的落后和生活中的無奈。
他們目睹了許多孩子曲折的求學路,小小年紀就被逼要接受生活賦予的各種考驗。但能不能繼續升學,卻往往還是身不由己。
曾經有個哥哥想要讀書,可惜家人只能勉強應付一個孩子的學費。結果,哥哥把讀書的機會讓了給妹妹。
但是,他不向命運低頭。他走了2天1夜的崎嶇山路到學校,希望奇跡能夠降臨在他身上。結果慈濟人給了他這個希望!
這個孩子的經歷,其實是大部份原住民孩子的縮影。只是,並不是每個孩子都如此幸運。
新芽計劃提供援助讓更多孩子受教育
從2000年開始提供食物上的援助,到了2003年的教育和領養計劃,慈濟人在這方面已獲得了一定的成果。然而他們還需要更多人的加入,凝聚更多的外援力量,讓原住民失學率減低!
現在《尋找天使》的觀眾朋友也可以加入推動原住民教育行列,支持名為“新芽工程”的原住民教育領養計劃。
該領養小組催生者,包括了歐陽濟緣、政府人員、校長、家教協會等。它主張領養者和學生之間的交流,領養者就宛如孩子的養父養母。
有些山區可能要幾天幾夜的路程,也是一般人沒有辦法進去的,唯有在一些地方上的教育相關人員才有辦法做到。因此該計劃主要是進入山區去把孩子帶出來,以幫助更多適齡上課的孩子接受教育。
計劃大概需要領養300名原住民孩子學生。若領養者每人一天省下一杯飲料的一令吉,每年就有360令吉,就足以解決學生一年的生活費,包括校服、課本等等。
再窮也不放棄教育父母寄望下一代
原住民家庭普遍早婚。女孩子12歲月經一來,父母就把她們嫁出去,這樣可以少一張口吃飯。由于缺乏教育,沒有家庭計劃,又生下很多孩子,一家10口是很普通的事。各種資源貧乏,唯人口增長卻居高不下,又沒有能力供書教學,導致失學的原住民越來越多,也是惡性循環的一種現象。
其實,現代的原住民父母都不想孩子步他們后塵,成為文明下的負累。他們本身堅持著同一個信念,即使生活再苦,也不會放棄教育!
這幾年在孩子和支援者的努力下,目前升上中學的孩子越來越多。而且因為有了宿舍寄宿、食物的支援,進入小學的孩子也越來越多。這個現象本身就是一個成長的印証。

No comments: